杰克VS博比:查尔顿家族的荣光,在博弈与协作中点亮英格兰足坛

最近这两年,英格兰1966年世界杯冠军队的成员陆续离世,从阿米菲尔德到戈登-班克斯,从马丁-彼得斯再到诺曼-亨特,无一不让三狮球迷心碎。而就在7月10日,当届杯赛球队的主力中后卫杰克-查尔顿与世长辞,享年85岁。

对于这个名字,绝大多数中国球迷应该都很陌生,当然也可能有例外。如果你是一位资深老球迷,应该看过他率领爱尔兰队征战世界杯(1990-94);如果你是一名曼联死忠,可能知道他是博比-查尔顿爵士的亲哥哥;如果你是比较少见的利兹球迷,可能会对这位“一生一队”的名宿顶礼膜拜。

事实上杰克的足球人生绚烂多彩,虽然在中国的名气远不及他的弟弟博比,但对于查尔顿家族来说,这份荣光永远是属于两个人的,他们的合作与竞争,如同灯塔般点亮了无数球迷的回忆。

一.抉择与传承:兄弟二人的红白旧梦

熟悉英格兰队足球的朋友们应该知道,曼联队与利兹联队是不共戴天的死敌,两地的渊源从几百年前的红白玫瑰战争开始,直到今天依旧硝烟弥漫。只不过在和平年代,仇恨的传导需要新的载体,足球俱乐部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。即便利兹联告别顶级联赛已经有16年之久,在他们即将回归之际,曼联球迷的神经仍有一丝紧张。

由于历史的渊源,加上球队的固有属性,红色成为了曼联的象征,而白色则是利兹联的标志。博比-查尔顿出自曼联青训,并在那里度过了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光;而他的哥哥杰克从15岁进入利兹联青训营开始,直到38岁退役仍旧坚守如初,是足球世界最著名的ONE CLUB MAN之一。

英国很多家庭都有足球传统,他们对于主队的支持世代延续,查尔顿两兄弟这种“极端分裂”的情况并不多见,其实他们家族有足球基因,但一些偶发性事件影响了杰克和博比的最终选择。

在查尔顿兄弟母亲的那一脉,也就是著名的米尔本(Milburn)家族,诞生了很多职业球员,其中声名最显赫的是杰克-米尔本(Jackie Milburn),他至今仍是纽卡队史第二射手,仅次于伟大的阿兰-希勒。不过其他几个人多数在利兹联踢球,杰克-查尔顿就是托关系获得了试训名额,并顺利加入了“白玫瑰”的青训体系。

博比-查尔顿是因为代表学校踢比赛的时候,被曼联的球探发掘,所以15岁的时候就被红魔挖走了,日后成为了巴斯比宝贝的代表人物。所以他们家族的“分裂”,其实并不难理解,在大时代之下每个人的命运都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转变。

更有意思的事,曼联与利兹联,博比与杰克的“激战”,与那些虚无缥缈的历史典故无关,而是真真切切的王者之争。 1958年慕尼黑空难之后,巴斯比立刻重整旗鼓,球队以博比-查尔顿为核心,加上半路挖来的丹尼斯-劳,以及18岁就显露天赋的红小鬼乔治-贝斯特,很快就成了英甲乃至欧冠的大热门。

利兹联的蜕变发生在1961年,在此之前他们充其量也就是“升降机”级别,徘徊在顶级联赛和二级联赛之间,没有什么大的作为。不过在这一年,球队的主帅换成了日后威震英伦的唐-里维,他花了3年时间帮助球队重回顶级联赛,然后一路开挂,始终维持在英甲的前几名,并且在足总杯和欧战中都有斩获。

从1965年到1970年,两兄弟及其球队之间的较量,左右着英格兰足坛的大局。甚至有个别赛季,联赛冠军就在二者之间产生,本身“红白玫瑰”就是水火不容的天敌,在现实较量的催化下,火药味显得更为浓烈。这段激情燃烧的博弈岁月,也是家族查尔顿容光焕发的时代。

二.进攻与防守:兄弟之间的针锋相对

除了所在俱乐部呈现出对立的姿态,杰克与博比在位置上也算是针尖对麦芒。博比-查尔顿就是曼联的梅西,在三圣中他是绝对大脑,掌控了球权并负责分配。长距离推进、持球撕裂防线、穿透性助攻乃至破门得分,这些都在他的“业务范围”之内;相比于丹尼斯-劳和乔治-贝斯特,他的核心踢法显露无疑。

毫不夸张地说,在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,英格兰从来没有诞生过这样的球员。也许凯文-基冈的速度更出众,加斯科因的创造力更强,鲁尼的坦克式推进更具侵略性,但始终没有一个掌控大局的进攻核心,同时具备出众的技术能力、扎实的传球功底和广阔的全域视野,能从容地运筹帷幄。

杰克-查尔顿主打位置是中后卫,但他是一名“非典型”防守球员。首先生涯中前期他能客串中锋,虽然不算什么高效射手,但“产能”也说得过去,最多的时候单赛季甚至有将近10球的输出,即便后来专注于中卫位置,每个赛季还能贡献5-8球。

其次他不是传统的英式中卫,1米87的身高在那时算得上鹤立鸡群,但略显单薄的体格,与人们的固有印象格格不入。在今天给他找个模板,比较类似于利物浦的马蒂普和曼城的斯通斯。

当然他不具备当代后卫那样精细的脚下活,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控球和传递,本职岗位上由于身体素质不占便宜,他的预判和狠劲是立足之本。主帅唐-里维要求他们锱铢必较,所以利兹联踢得有些“肮脏”,杰克作为后防核心,常常身先士卒,能把进攻球员折磨得“痛不欲生”。

作为一名中卫,他曾经在1967年拿到过足球记者协会评选的年度最佳球员,也算是那个时代的一线球星了。虽然巅峰高度无法跟今天的范迪克进行比较,但后卫能压过中前场球员斩获个人奖项,在每个时代都值得大书特书。

三.合作与共赢:兄弟携手在本土圆梦世界杯

从后世来看,兄弟二人都是当年英格兰联赛的风云人物,作为豪门主力入选英格兰代表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,但现实并非一帆风顺。弟弟博比20岁的时候就入选了三狮军团,原本可以从此时就开始发光发热,但因为慕尼黑空难的影响,他花了很长时间平复情绪,在24-25岁的时候才真正成为英格兰队的当家人物。

哥哥杰克年轻的时候迷恋夜生活,所以状态并不稳定,加上球队早年还是“鱼腩“水平,三狮主帅阿尔夫-拉姆塞没精力去这样的球队寻找人才。当利兹联重整旗鼓成为强队,英格兰队也开始换血纳新的之际,杰克已近而立之年。事实上在他1965年4月上演英格兰队首秀的时候,距离30岁生日也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。

当1966年本土世界杯真正来临的时候,两兄弟都是队中的绝对主力,放眼世界杯90年的历史,这种级别的兄弟球员都极为罕见。那届杯赛博比是球队的当家核心,他的故事三狮球迷们都很熟悉,但杰克的贡献也不能被磨灭。

他跟博比-摩尔的防线搭档十分完美,摩尔各方面能力都很强,但没有杰克那么专注于防守,一些脏活累活队长也没空亲力亲为,杰克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。每一支冠军球队中,这样的人最容易被忽视,但队友和教练都知道他的价值。

最终的结局是令人欣喜的,英格兰队本土捧杯,兄弟二人都成为了世界杯冠军。由于此后50多年三狮军团再无斩获,这22名世界冠军队成员的历史地位被无限拔高,作为其中的主力球员,杰克与博比可称英雄兄弟。

四.务实与务虚:兄弟二人的图腾之路

虽说杰克与博比球员生涯结束的时候,都已经是各自俱乐部及英格兰队的传奇人物,但在他们真正归隐之前,一切都还没法下结论。毕竟球员生涯是相对短暂的,人生的路却很漫长,他们在日后几十年的作为,也会对最终的后世评价产生影响。

博比选择了一条相对务虚的道路,利用球员时期积攒下的名望,退役之后算是坐吃红利。虽然早些年也短暂当过教练,但自从上世纪80年代进入曼联管理层之后,他更多都是以“名片”的形象示人,也会利用名人效应,帮助俱乐部争取一些社会资源。

当然对于曼联这样的百年豪门来说,确实需要这样一个图腾式人物,在各种场合为自己站台。就像克鲁伊夫之于巴萨、贝肯鲍尔之于拜仁、迪斯蒂法诺之于皇马那样,博比就是曼联的“全球形象大使”。直到今天,只要身体状况允许,82岁的博比还会经常出现在老特拉福德的看台上,一代又一代的曼联球迷,都在他的注视下一边呐喊一边成长。

杰克的选择更加务实,刚退役就成为了一名教练员,不过早些年他的履历并不为多数球迷所知。因为在最开始的10年,他一直都在低级别联赛执教,虽然有带队升级的经历,但不在顶级联赛抛头露面,谁也不会认为你是第一流的名帅。

后来杰克的选择更让人惊讶,在低级别积攒经验多年之后,1986年他居然成为了爱尔兰国家队的主帅。尽管那时该国处于足球人才井喷的年代,利亚姆-布拉迪、马克-劳伦森和罗尼-惠兰这些人都是英国足坛的名角,但他们缺乏底蕴,从未入围过世界杯和欧洲杯的决赛圈,这样的球队可不好带。

不过很快杰克就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,1988年和1990年,尽管布拉迪和劳伦森因为重伤淡出,但他依旧带着爱尔兰黄金一代杀入了欧洲杯和世界杯的正赛。

1988年欧洲杯,他们身处拥有荷兰、苏联和英格兰的死亡之组,却先后将最后的冠亚军逼入绝境,还战胜了死敌英格兰。杰克压迫性极强的战术理念颇有当年利兹联的风范,经典442体系永不过时,在大英帝国曾经的“王土”之上开花结果。

1990年的意大利之夏,杰克更是让荷兰人惊出一身冷汗,即便是阵容鼎盛的东道主,也只是依靠奇兵斯基拉奇的制胜球,才将爱尔兰人淘汰出局。第一次参加世界杯就杀进8强,这是怎样的成就大家心知肚明。

一直到1994年,即便曾经的那批人陆续淡出,杰克依然率队拿到了美利坚的船票,并且击败了拥有巴乔的意大利队。连续两届世界杯杀入淘汰赛,对于足球小国来说已经是奇迹。

1996年欧预赛失利之后,率队征战十载的杰克-查尔顿宣布归隐,在众多爱尔兰球迷心中,他就是球队历史上的最佳主帅,杰克去世之后,很多爱尔兰球迷也自发地去悼念他。

博比是曼联的不朽传奇,三狮的冠军核心,伟大的金球先生;杰克则是利兹联的不二忠魂,三狮的冠军中卫,爱尔兰的功勋主帅;他们的足球人生都被荣耀包裹,这样熠熠生辉的家族,注定会青史留名。

(stone)